经过数十年的前赴后继,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期,各领域正酝酿发生着产业升级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发展,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,是我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主要方针。创投行业也从过去的 “模式创新” 逐渐过渡到更为硬核的 “底层技术创新”,新一代的领军者呼之欲出。
今日顺为团队分享的,是来自第一财经对顺为资本副总裁齐天宇的专访,在下文中你将了解:
- 为何需要从 “产业趋势变化” 和 “底层技术创新” 两大角度挖掘优秀企业?
- 为什么硬科技领域、因底层技术创新而带来的投资机遇会属于初创企业?
- 从 “行业整体趋势变化” 的角度来看,行业中存在哪些投资机遇?
- 硬科技投资时代,顺为更倾向于选择哪类创始人?
……
《硬科技投资中,初创企业机遇在于底层技术创新》
记者:第一财经 徐宇
在顺为资本副总裁齐天宇眼中,自科创板开市三年以来,私募股权领域的关注点从先前的商业模式创新,逐渐转移至材料、硬件、制造和底层技术创新。据悉,顺为资本由雷军先生和许达来先生创立于 2011 年,目前管理超过 50 亿美元规模的美元和人民币双币基金。自创立以来,长期关注早期至成长期的创业项目,聚焦深度科技、智能制造、互联网+、智能硬件、消费、企业服务、电动汽车生态等领域,是一家将技术创新与创业精神融入团队基因的创投基金。
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,试点注册制以来至 2021 年末,超过八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、超过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,都获得过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。
齐天宇表示,这里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注册制放宽了企业上市的准入门槛,从关注短期规模转向关注长期价值;此外,科创板的 “科创” 属性也引导 PE/VC 们更多关注底层材料、设计、技术等方面发明专利的创新。
作为顺为资本副总裁,齐天宇长期关注碳中和领域及汽车生态领域的新变化与新机遇,在进行行业研究时,会首先确定行业趋势及需求,之后再把供应链从上到下全打开,分析其中哪些环节是依靠产能复制,哪些是依靠制造压低成本,哪些是存在底层技术创新机会的领域。
“我们重点看存在底层技术创新机会的环节。” 齐天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。
具体而言,齐天宇有两大投资逻辑,即产业趋势变化和底层技术创新,从这两方面去挖掘优质初创企业。
顺为所布局的新能源电池、激光雷达、新能源汽车底盘、 HUD(车辆平视显示系统)、氢能源和储能等领域的初创企业,均是齐天宇口中底层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投资机遇。
而重型卡车中,燃油车被新能源电车所替代而带来的机遇,则被齐天宇称为 “行业趋势变化” 、 “一个未被发掘的、万亿级别的市场” 。
一、 “行业里好钉的钉子都钉完了”
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,为什么硬科技领域、因底层技术创新而带来的投资机遇会属于初创企业。
作为初创企业,产能不如大企业便宜,规模小所以摊销成本相对较高、边际收益低,再加上资本也不便宜,生产制造成本无疑要高于能够大规模量产的巨头。而且 To B 领域又存在很长的客户导入期。
成本高且产能不稳定的硬科技初创企业,优势在哪里?
“唯一一个让客户选择的理由是,通过颠覆式、代际式的底层技术创新,初创企业能够生产出现有巨头无法替代的产品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只不过,目前行业中,“好钉的钉子都钉完了,留下的都不好钉”,初创企业只能沉下心来、扎实地啃下 “技术领域中的硬骨头” 才会有突出重围的机遇。
以新能源电池行业为例。宁德时代已然是巨头了,行业仍然源源不断涌入新挑战者,整个体系依旧未固化。
“新能源车电池赛道整体格局仍旧未定。但固态电池仍有机会,虽然固态锂电池成本高于液态锂电池,但其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,能够解决车厂的刚需问题。” 齐天宇表示。
毕竟新能源车体积是固定的,更高的能量密度,能让车辆续航时间更长、从而给用户更佳的体验。
在 “能够提供更高能量密度” 的新能源电池领域中,顺为布局了「卫蓝新能源」、「中科深蓝」等初创企业。
此外,齐天宇认为芯片企业还存在大量机遇,只是 “创业难度会越来越高” 。
“核心逻辑是,虽然 ‘国产替代’ 的故事已经讲了 5 年,但芯片的需求量仍旧处于上行趋势,只不过容易替代的芯片、已经被市面上大部分玩家替代得差不多了,剩下需要替代的芯片,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。中国在这方面是有需求的,但是对创始人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。” 他说道。
原来国产替代大部分都是小芯片,而现在国产替代方向越来越往大芯片走,但大芯片对于研发积累、测试要求更高,所以整个周期的开发时间会更长。
这种大芯片的开发,每个环节都需要一个 “二三十人的小团队”,然后还需要有机地结合、拼装在一起,就像建造一座城市一样。
“目前处于芯片开发的 2.0 阶段,开发越来越难、创业难度越来越高,不过一旦创始人有这个本事做出来以后,这里就是一个高地,是一个无人之境,是一片蓝海。” 齐天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。
新能源车这条产业链中,在 HUD(车辆平视显示系统)领域,顺为布局了「泽景 HUD」;在汽车底盘领域,顺为布局了「海之博」;在激光雷达领域,顺为布局了「图达通 Innovusion」。
|图片来源:泽景官网
|图片来源:图达通 Innovusion 官网
在齐天宇眼中,这些初创企业都具有底层技术革新的基因。
“HUD(车辆平视显示系统)也好、激光雷达也罢,他们本身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,这些领域中的技术革新、不是随便就能做出来的,对工程师、团队的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除了汽车产业链相关赛道,齐天宇对氢能源也比较看好,并在其中布局了「慕帆动力」。该团队目前能做出一套高效的燃氢发动机。
“这也属于底层技术创新,中国原来没有,但被这个团队做出来了。” 他表示。
二、 “油改电” 所带来的投资机遇
技术创新以外,齐天宇认为行业整体趋势变化同样能够带来不少投资机遇。
这其中,“油改电” 是他重点关注的方向,比如传统燃油重型卡车,改为电动智能卡车。
“目前这些使用传统燃油车跑货的很多都是个体户,很辛苦、起早贪黑,自己买车,然后赚点微薄利润,他们跑一趟也就 3 、 5 个点的净利润。油价 6 元的时代,燃油成本占到他们总成本的三分之一;现在油价上涨到 10 元了,几乎占据他们一半的成本。将油车改为电车之后,这些个体户的利润可能就翻倍了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目前乘用车领域中 “油车改电车” 的逻辑已经铺开,齐天宇认为相同的故事会在重型卡车赛道重新上演一遍。
“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,我们在其中布局了「速豹动力」这家初创企业,是一个从德国出来的团队。” 他说道。
当然,“油改电” 能够适用的领域远不止重型卡车,轻型卡车、工程机械(比如装载机),都可以将燃料从油换成电,以降低成本。
如果 “油改电” 逻辑能够顺利铺开,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,大量燃油机型转为用电,电量需求急剧攀升,“供给需求” 的平衡被打破,新增的电力是否清洁?
所以齐天宇团队提前布局了光伏上游、氢气等赛道,降本增效,在提供 “更清洁电力” 的赛道中提前布局。
齐天宇表示,在光伏上游,他更为关注的还是底层材料的创新,比如说钙钛矿,一种新型材料体系的创新,能够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。
降低电价、提高效率是一方面;而当电能生产出来以后,如何储藏,又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。所以 “储能”,这一由新能源发电增多所衍生出的次级投资机遇,也开始更多被人提及。
在储能领域,顺为也有相应布局。比如布局了一家储能安全企业「伏瓦科技 Fova Energy」。
“储能的核心是安全,不要着火,所以提高安全运维系数很有必要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齐天宇认为,储能领域还有一块未被人关注的重点——钠电池。
龙生九子、各有不同,仅一字之差的锂电池和钠电池也是这个道理。随着新能源车的爆火,被马斯克誉为 “新时代石油” 的锂电池已被拿到台前,但主要应用于储能领域的钠电池却未受到人们太多关注。
相较于锂电池、钠电池成本更低,不过能量密度也比锂电池更低,像新能源车这种对能量密度要求很高的载体,通常使用锂电池为主,如若不是非常在乎能量密度,但是成本敏感性企业,一般倾向使用钠电池。
“‘储能’ 这一板块就不是很在乎能量密度,因为主要摆在荒郊野岭的,摆多重、铺得多大都无所谓,但关键在于其对成本很敏感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依据该逻辑,顺为布局了「珈钠」这一电池企业。创始团队是来自武汉大学的业界资深专家,现在出来在钠电池储能领域创业。
三、 “创始团队要对自己技术有信仰,我们也一样”
硬科技投资时代,顺为自己的投资团队如何搭建,又更倾向于哪类创始人呢。
“一方面看核心创始团队的完整性,技术的完整性,商业的完整性。人不行项目整体就不太行。以芯片为例,需要模拟、需要数字化、需要电路设计等整建制的人才梯队,如果只是几个人在原先大厂担任部分开发角色,或者是临时拼凑的,是很难做出来大芯片的,需要很长的学习周期,这里面就有很多不确定性;第二就是看核心团队过往经验,如果想在芯片领域创业,没有个十年或者更久的经验积累,这里机会是很小的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他表示,自己更倾向于一些有着大公司履历的高精尖技术、产业型人才,或者技术过硬又有产业化思维的高校教授。
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的齐天宇,本身就在相关领域有着多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沉淀。他曾先后在国家能源集团从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分析;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从事企业战略与数字化管理;以及在武岳峰资本从事芯片与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及创业孵化工作。
齐天宇表示,自己团队招聘时,也更倾向于理工科背景的人才,一定要有产业方面的相关积累。
由于顺为整个团队有着长时间积累,所以在给被投企业进行投后服务与赋能时,有着很大的资源与经验优势。
“首先,初创企业要解决 0~1 的问题,每个企业,创始人的综合素质和背景经历都不一样,所以短板也不一样,有的从行业里、大公司走出来的创始人,对行业有充分认知,客户资源很好堆,但对于技术的演进、对于企业的管理(大企业出来有时眼高手低)等方面,顺为团队会给其提供一些组织搭建方面的培训。” 齐天宇说道。
但更多的企业创始人此前都是技术型人才,比如技术工程师,企业当中的一些研发总监、高校老师、海外博士生等,他们所面临的就是一些通用性问题:对市场不了解,不知道客户从哪来,种子客户找不到,这时顺为会通过长期积淀的产业资源与运营经验,去协助这些创业者破局。
“还有一点,很多创始人拿到融资后,如何做到在初创期少流血、可持续发展、稳健度过 “婴儿期” 等问题,我们这方面经验很多。因为顺为长期关注早期到成长期的初创企业,目前已经有 500 余家被投企业的赋能,处理过很多类似问题,所以顺为团队能够做到投前投后持续发力,陪伴创业者一起成长,为其提供帮助。” 他说道。
采访的最后,齐天宇说道,初创企业比起大企业有自己独特优势:第一,专注;第二,有技术、有信仰,对技术、产品愿意全部投入,坚持到底;第三,灵活。我们愿意和有梦想的创业者一起,跟他们有着共同信仰,帮助他们一路走下去。